譯:汪水 編:卡納呱

原文取自《天工開物》1637年(明崇禎十年),陶埏第七卷──白瓷(附青瓷),據古文白話翻譯。

《天工開物》陶埏第七卷:白瓷

1710050230562357-600x457.jpg

瓷土產地

在明朝白陶土或堊土,是燒製精美瓷器所用的原料。中國只有五、六個地方出產堊土。

▶ 北方

真定府定州(今河北定縣)、

甘肅平涼府華亭縣

山西太原府平定縣

河南開封府禹縣。

 

▶南方

福建泉州府德化縣(土出自永定縣,窯設在德化)、

徽州府婺源縣、祁門縣(別處的白土,作陶坯不黏結,可用以粉刷牆壁)。

德化窯主要燒造瓷製仙女、精巧的人物和玩器,較不切實用。真定府、開封府等瓷窯所產的瓷器,成色偏黃,黯淡而無光。合併上述數地,都敵不過江西饒州府所產。

浙江處州府麗水、龍泉兩縣,燒造過釉的杯、碗,色青黑如漆,名叫處州窯瓷器。宋、元時,龍泉的琉華山下有章氏造窯,出品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瓷器就指此而言。

3711294194_1601559683.220x220.jpg

白陶土

景德鎮當之第一

在中國馳名四方、人們競相購取的,都是饒州府浮梁縣⌜景德鎮⌟的作品。此鎮從古至今就是燒瓷器的地方,但當地不產白土。白土來自(江西)婺源、(安徽)祁門的兩座山。其一叫高梁山(高嶺),出粳米土,土性堅硬。另一座叫開化山,出糯米土,土性粘軟。將兩種土摻和才能製成瓷器。瓷土作成方塊,用小船運到景德鎮。造瓷器者將兩種土等分配合,放入臼中舂一天,再在缸中以水澄清。浮在上面的為細料,倒在另一缸中。下沉底的為粗料。放細料的缸中再取出浮在上面的,為最細料,沉底的為中料。澄清後,以磚砌成長方形的塘,將澄好的泥倒入塘內。塘緊靠近火窯,借窯內火力將泥吹乾,再重新用清水調和製坯。

江西高嶺山瑤里.jpg

高粱山就是高嶺山的舊稱,北宋改名高嶺,是國際通用的製瓷主要原料“高嶺土”的故鄉和命名地世界最早大規模開採利用高嶺土之地,位於江西省景德鎮浮梁縣東北部。高嶺山在鵝湖鎮

 

製瓷工序

作瓷的坯有兩種︰一種叫印器,如兼有方圓形的瓶、瓮、爐、盒之類,宮中所用的瓷屏風、燭台之類。先用黃泥塑成印模,模具或左右兩半、或上下兩截,亦或者是整體模型。然後將瓷土揉成的白泥放入模內印成泥坯,用釉水將接縫塗合,燒出時自然完好無縫。

1710050231112357-600x400.jpg

另一種叫圓器,這類包括無數大小不等的杯、盤之類,均為日用必需。造圓器的占十分之九,而印器則占十分之一。製造圓器的坯也要陶車。陶車上豎直木一根,三尺埋入地下,使之安穩。地上高出二尺左右,上下各裝圓盤,盤沿用短竹棍撥動旋轉,頂盤正中放一盔頭帽,以檀木作成。

 

造杯、盤時,沒有固定模型,用兩手將泥捧在陶車的盔帽上,旋轉圓盤,用剪過指甲的拇指按定泥的底部,用大指輕輕使圓盤向上旋轉,即作成一杯、碗的坯形(初學者捏壞便作廢,壞了就取泥再做一個。)功夫久對業務熟練的,即使造出千萬個杯、碗,也如出一模。在盔帽上造小件坯時,不必加泥。造中等盤、大碗則增加泥便盔帽擴大,乾燥後再處理。用手指旋泥成坯後,翻轉過來,在盔帽上壓印一下,稍曬至還有一點水分時,再壓印一次,晒成極乾並呈白色。入水中沾一下。濾水稍乾後放在盔帽上,用利刀刮二次(手持刀時,如稍微顫動,燒成後即成缺口)然後補齊破損的地方,放在陶車上旋轉。隨即在坯上寫字、繪畫,噴上幾口水,再行過釉。

開片碎瓷

製作「碎瓷」(碎器)、「千鍾粟」與褐色杯等,都不用青釉料。

欲製碎瓷,用利刀修整坯體,日晒到極熱時入清水中一蘸即提起,(塗上釉料),燒後自成裂紋。千鍾粟是用釉水迅速在坯上點,褐色杯則用老茶葉煎水抹在坯上。(古代製造的碎瓷,在日本國極受珍重,真品不惜用千金購買。古代的香爐碎瓷不知何代所造,其爐底有鐵釘印跡,此釘光亮而不生鏽。)

ori_4e360aa66b0b6.jpeg

宋 哥窯碗

錘鍊的景德白瓷用釉

景德鎮白瓷的釉是用(景德鎮)小港嘴的泥漿及桃竹(楊桃藤)葉灰調成的,像澄清的淘米水(泉州府的瓷器仙人,是用松毛灰和瓷泥調成泥漿來上釉的,處州府的青瓷釉,不知用什麼做材料)盛入缸內。

leaves-of-kiwifruit-actinidia-chinensis-c85dta.jpg

楊桃藤即獼猴桃藤( 植物的枝條)。古今造手工紙與釉料原料灰常用楊桃藤為料。

1710050231132357-600x459.jpg

各種坯體上釉時,先將釉水在坯體內搖蕩以掛釉,外面用手指蘸釉塗邊,釉水自然從邊流遍全體。畫碗的青色釉料只用「無名異」一種(漆匠煎桐油,也用「無名異」作着色劑)。此物不藏於深土,而是浮生於地面,最多不過三尺深,各省都有。但要辨認上料、中料和下料。

2015042268878833.jpg

無名異,又名土子、禿子、鐵砂等,為氧化物類礦物軟錳礦的礦石。古代也以無名異作為礦物藥材末,每服少許,酒送下。有散血、消腫、止痛之效。

244150.png

炭火鍛燒煉鈾藥

使用時,先將無名異用炭火煅燒。上料出火後成青綠色,中料微青,下料接近土褐色。每煅燒一斤無名異,上料只得七兩,中、下料依次減少。製上品細料器及御用龍鳳缸等,都用上料畫成,故其價每石值銀二十四兩,中者半之,下者則值十分之三。

饒州府景德鎮所用的釉料,以浙江衢州、江西廣信(今上饒)兩地山中所產的為上料,名曰浙料。

江西上高等縣所產的為中料,

江西豐城等處所產的為下料。

將釉料煅燒後,用乳缽研得極細(乳缽底部要粗澀,不上釉)。然後調畫水,使研調時其色呈黑色,入火燒後成藍色。欲製成紫霞色的碎瓷杯,則將胭脂粉打濕,用鐵線編成網兜,把碎瓷放在其中,以炭火煅燒,然後用濕胭脂一抹即成。「宣紅」瓷器是燒成後另外以巧妙的技術用微火燒成的,並非世上有哪種硃砂經火燒後還能保留紅色的。

images.jpg

匣缽入窯

瓷器坯經過畫彩、過釉之後,裝入匣缽之中(裝時手持坯器如稍一用力,後來燒出的瓷器就會凹陷變形,不再復原)。匣缽以粗泥製成,其中每一泥餅托住一件瓷器,底部空處以沙填實。大器一匣只裝一個,小器十多個共裝入一個匣缽之中。匣缽佳者可裝燒十多次,劣者一、二次即壞。匣缽裝器入窯,然後點火。窯上留12個圓孔,名曰天窗。火以12個時辰(24小時)為足。先從窯門點火,燒10個時辰(20小時),火力從下攻上。然後從天窗投入薪柴再燒2個時辰(4小時),火力從上透下。瓷器在火中像綿絮那樣軟,用鐵叉取出一件,以驗火候是否已足。辨認火候已足時,然後停薪止火。合計造一個杯所用之功力,要經過72道手續才能成器,其中有很多細節還沒能盡述。

ABUIABAEGAAgsPXMuAUoiq6VzQYwvgI4rwI.png

匣缽.jpeg

窯變、回青

正德年間(1506一1521),宦官監造宮中御用瓷器。當時「宣紅」瓷器製法已失傳,造不出來。

另外,回青本是西域產的大青,優質者又名佛頭青。用上等的無名異作釉料燒出的瓷,其顏色與用大青燒成的相似,並非大青入窯燒後還能保持其本來顏色。

明 永樂 青花龍紋天球瓶(故宮藏).jpg

明 永樂 青花龍紋天球瓶(台北故宮藏)

 

本文: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0/5/n9701827.htm

原文:《天工開物》陶埏第七卷

凡白土曰堊土,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平涼華亭、太原平定、開封禹州,南則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窯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門(他處白土陶範不黏,或以掃壁為墁)。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真、開等郡瓷窯所出,色或黃滯無寶光。合併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浙省處州麗水、龍泉兩邑,燒造過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處窯。宋、元時龍泉華琉山下,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器者即此。

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此鎮從古及今為燒器地,然不產白土。土出婺源、祁門兩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塊,小舟運至鎮。造器者將兩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後入缸水澄。其上浮者為細料,傾跌過一缸。其下沉底者為粗料。細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傾過為最細料,沉底者為中料。

既澄之後,以磚砌長方塘,逼靠火窯,以借火力。傾所澄之泥於中,吸乾,然後重用清水調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兩種。一曰印器,如方圓不等瓶、甕、爐、合之類,御器則有瓷屏風、燭台之類。先以黃泥塑成模印,或兩破,或兩截,亦或囫圇,然後埏白泥印成,以釉水塗合其縫,燒出時自圓成無隙。一曰圓器,凡大小億萬杯盤之類,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則十一。造此器坯,先製陶車。車豎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內,使之安穩。上高二尺許,上下列圓盤,盤沿以短竹棍撥運旋轉,盤頂正中用檀木刻成盔頭冒其上。

凡造杯盤,無有定形模式,以兩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盤使轉,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學者任從作費,破坯取泥再造)。功多業熟,即千萬如出一範。凡盔冒上造小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盤大碗則增泥大其冒,使乾燥而後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後,覆轉用盔冒一印,微曬留滋潤,又一印,晒成極白乾,入水一汶,漉上盔冒,過利刀二次(過刀時手脈微振,燒出即成雀口)。然後補整碎缺,就車上旋轉打圈。圈後或畫或書字,畫後噴水數口,然後過釉。

凡為碎器與千鍾粟與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為碎器,利刀過後,日晒極熱,入清水一蘸而起,燒出自成裂文。千鍾粟則釉漿捷點,褐色則老茶葉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國極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爐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鐵釘,其釘掩光色不鏽。)

凡饒鎮白瓷釉,用小港咀泥漿和桃竹葉灰調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調泥漿,處郡青瓷釉未詳所出),盛於缸內。凡諸器過釉,先蕩其內,外邊用指一蘸塗弦,自然流遍。

凡畫碗青料,總一味無名異(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堀下三尺即止,各直省皆有之。亦辨認上料、中料、下料。用時先將炭火叢紅煆過。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煆出只得七兩,中下者以次縮減。如上品細料器及御器龍鳳等,皆以上料畫成,故其價每石值銀二十四兩,中者半之,下者則十之三而己。

凡饒鎮所用,以衢、信兩郡山中者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諸邑者為中,豐城諸處為下也。凡使料煆過後,以乳缽極研(其缽底留粗,不轉釉),然後調畫水。調研時色如皂,入火則成青碧色。

凡將碎器為紫霞色杯者,用臙脂打濕,將鐵線紐一兜絡,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熱,然後以濕臙脂一抹即成。

凡宣紅器,乃燒成之後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硃砂能留紅質於火內也(宣紅元末已失傳,正德中歷試復造出)。

凡瓷器經畫過釉之後,裝入匣缽(裝時手拿微重,後日燒出,即成坳口,不復周正)。缽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餅托一器,底空處以沙實之。大器一匣裝一個,小器十餘共一匣缽。缽佳者裝燒十餘度,劣者一、二次即壞。凡匣缽裝器入窯,然後舉火。其窯上空十二圓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時辰為足。先發門火十個時,火力從下攻上,然後天窗擲柴燒兩時,火力從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軟如棉絮,以鐵叉取一,以驗火候之足。辨認真足,然後絕薪止火。共計一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

窯變、回青
 

正德中,內使監造御器。時宣紅失傳不成,身家俱喪。一人躍入自焚,託夢他人造出,競傳窯變。好異者遂妄傳燒出鹿、象諸異物也。又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頭青。上料無名異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烘爐存本色也。

﹝注釋﹞

碎瓷:原文作「碎器」,表面釉層有裝飾性裂紋的瓷器。原理是將坯體烘乾,再沾水,塗上熱膨脹係數比坯體大的釉。窯溫下降,瓷面釉層比坯體收縮快,於是出現自然的表面裂紋。

千鍾粟:帶有米粒狀花紋的瓷器。

窯變︰用含變價金屬的釉燒瓷時,因燒成條件不同,成釉呈各種顏色。有時火候掌握不當,燒成後釉色與預期相反,呈現各種顏色或混雜顏色,這就叫窯變。窯變瓷的釉色光怪陸離,但難於複製。

回青︰含鈷的釉料,有二種。一種從西域、南海進口,是不含錳的鈷礦石,元、明時燒製宮中御器時常用它。另一種是國產含錳的鈷礦石。明中期以後或單獨用,或與進口的鈷礦石混用。

──轉自《新三才》

 

文章標籤

mangonig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御風而行游於藝的細木作師:游禮海】❖ 

41333_01.jpg

文 / 一流人     2017-12-16

游禮海,1933年出生於桃園大溪頭寮。因自幼喪父,家境清寒,15歲即立志習藝,並於次年拜師「阿全司」黃全,歷時3年直心寂靜苦學成師。19歲隻身闖蕩臺北各木器家具行,25 歲攜回臺北最新潮流與元素引領大溪木藝並同時成家協助黃全師家業,30 歲始獨立創業正式開拓其家具事業版圖。65歲正式宣告退休後,行旅世界並投入攝影創作,因受造物之美的感動開始以自然為師全心投入「景觀系列」木雕創作,呈現根源傳統卻突破窠臼的豐沛創作能量。

41333_02.jpg

人生必須要「覺悟」方能「頓悟」,如果只靠「漸悟」永遠到達不了藝術的彼岸。

關於「典藏薪傳」系列的意念為何?

游禮海花了將近一甲子的時間鑽研,如臺灣的家具產業一般,中途曾受外來新奇的文化吸引而有所流連,但最終還是投奔傳統文化的根源與懷抱。游禮海認為老祖宗的東西確實是好,否則現在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外國人投入研究中國家具,當然他的手藝也是老祖宗流傳下來,只是我們尚未真正看遍所有老祖宗傳承下來的佳作。晚年游禮海所做的「典藏薪傳」系列作品,目的就是希望藉此傳達傳統經典與傳藝薪傳的重要性,以期創作出足以代表臺灣或桃園大溪的作品。

一般傳統家具界有兩種路線,亦即「嫁妝路」與「神桌路」,如何看待這兩條完全不同的路線?

游禮海認為其實上面提及的這兩個路線都非常重要,民居生活的產品要注重實用性與風格喜好的轉變,神桌則首重傳達寧靜、氛圍、氣派與藝術性,重點都是要把產品做好,讓購買者可以視為家傳珍寶代代傳承。不過嫁妝路與一般民居的神桌多半都只存放於私人民宅無法公開展示,因此他後來就特別注重寺廟大型供桌的製作,從1960年代開始,一直到1990年代末期,長達30年的時間,讓作品可以藉由各地寺廟的場域公開展示為民眾信徒們欣賞。而在這些年的作品裡也能清楚看見游禮海個人家具技藝風格的轉變,包含造形設計、雕刻手法、漆作類型等改變,或許也足以視為一個不錯的另類博物館的概念想法。

 

束腰高型花臺

41333_03.jpg

游禮海晚年「典藏薪傳」系列之花臺系列作品,完成於2005年,尺寸為81x48x120cm。極致典雅的雕刻,器底浮雕以傳統摶形雙螭龍紋寓意薪傳;肖楠木象徵臺灣文化,蘊含「薪傳於臺灣」深意。雕刻部分則保留肖楠木原色,與器身淡褐色的調色形成異木對比的感受,而通器以日製卡仕漆啞光髹塗,氣質含隱卻光華自顯;外形成熟精練完美、各部比例精準適中,展現藝師晚年磅礡大氣的成熟風格。

福在眼前

41333_04.jpg

41333_09.jpg

3面半爿桌完成於1994年,尺寸124x55x105cm ,曾獲得第3屆民族工藝獎。3面桌腳宛如3個窗框,花眉以黃楊木透雕蝙蝠圖案象徵「福在眼前」,周圍並以番蓮卷草、祥雲和螭龍紋相連為飾,腿角則刻有避邪獅頭,而三圍足棖上乃藉如意雲紋寓意「事事如意」。

窺看司阜的工具箱

41333_07.jpg

心、手、工具以及物質聯合並用產生創造力,乃是藝術家創作造形的必要條件。游禮海在工具的使用上不拘泥於傳統,認為工具只是藝術家之手實質需要的延伸,因此其廣義的工具箱內除了傳統的木工器具,如:a.各式鑿刀、b.刻刀、c.滾鉋、d.平鉋;還自行開發出許多創作所需的相關工具與設備,此即為藝術創作珍貴且蘊含生活智慧的人文特質。

游禮海的工具整理歸類態度更展現了木工家具職人的堅持與不苟,從木工類、鑿花類再到漆作類的工具,盡皆一絲不苟整齊地擺置與分區專屬;再從工作檯到各式器具就手使用,動線流暢性的考量展現著一甲子的職人智慧,無形間流露出時間遞移、物質變換與精神交會的動人內涵。

 

文章部分擷取自 :《一心一藝7:巨匠的技與美》,編輯轉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1333

文章標籤

mangonig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文章編輯: 卡納呱

日本大阪市著名陶瓷博物館,向來以收藏來自中國及朝鮮的陶瓷收藏著稱。

800px-The_Museum_of_Oriental_Ceramics_Osaka01bs2001.jpg

       美術館成立於1982年,當初成立時主要館藏大部分都來自於日本十大商社之一的安宅英一,安宅先生是「安宅產業株式會社」的第二代領袖,非常喜歡收藏,在日本民藝運動的學者柳宗悅的幫助下收集了大量中國古代瓷器。在日本二戰後許多日本的私人收藏機構漸漸轉為國家接收,或者關閉,安宅家的收藏品,成為與出光美術館並稱的兩大收藏機構。1977年安宅財團破產,其收藏品被以三井住友銀行為首的債權收沒收,1980年決定把這 批收藏品捐給大阪市政府。

hqdefault.jpg

安宅英一(1901/1/1 ~1994/5/7)

下載.jpg

日本民藝運動者柳宗悅(1889/3/21~1961/5/3)

       1980年3月大阪市政府決定收藏此批作品,於1981年建築完工並開館,建館之初以中國和韓國的古瓷數量居多,但是特展部分還是強調以日本陶瓷地位,兩年後館方開始調整展品的比例。美術館內展覽布置別具用心,創館之初利用館藏盡量全面的介紹陶瓷的發展史。首任的館長伊藤郁太郎認為在這個美術館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陶瓷之美比其學術或歷史價值更為重要」。美術館如果想要表現一件陶瓷的不凡價值,就要想辦法創造條件展現出他的內在美。這種對美學品質的不懈追求被稱為「安宅品味

slide10.jpg

日本文化廳公布了14件陶瓷類別日本國寶,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是唯一有兩件藏品的機構,均屬安宅舊藏。一件為南宋建窯油滴茶盞,另一件為元龍泉窯青瓷褐斑玉壺春瓶。

大阪東洋陶瓷-元龍泉窯青瓷褐斑玉壺春瓶.JPG

日本國寶: 元龍泉窯青瓷褐斑玉壺春瓶。

宋建窯黑釉油滴茶盞.jpg

日本國寶: 南宋建窯油滴茶盞

       美術館原址早年為大阪銀行集會所,因位於公園園區之內,是以建築設計之初,存在高度、形式與色調等種種規定。另一方面,建築設計本身也希望能符合陶瓷展示館應有之形象。完成後的美術館,為外觀貼飾磁磚的多角形式建築,結果竟意外地繼承過去大阪旅館和大阪銀行集會所的建築風格。美術館開館迄今已超過30個年頭,中之島公園在各項設備修建下,景觀亦有了極大變化。美術館和諧地融入周遭歷史建築之中,風格沉靜穩重,一直受到市民廣泛喜愛。美術館館身由著名建築師橫川隆一設計,在1984年3月31日獲得「建築美協奬」。館舍將主要的展覽空間設置在二層,一層用作公共服務空間,並且利用欣賞中國陶瓷和日本韓國陶瓷所要求的不同氛圍,在局部設置夾層。

小P1050101_2.jpg

現任的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館長出川哲朗說:
       東洋陶瓷美術館的許多典藏品,也是以鑑賞為主要目的,作為藝術作品而予以收藏。如此一來,雖無法充分呈現完整的陶瓷發展史。但如果靜下心來鑑賞的話,就能體會此處最棒的館藏和完善的展示環境。為使來館參觀的觀眾能夠充分地鑑賞陶瓷藝術作品之美,本館在展示設備上,力臻完善,自然採光展示室的設置就是其中一例。
試著在東洋陶瓷美術館的館藏中,尋覓令你喜愛欣賞的一兩件作品如何?當您每次再見到這件喜愛的作品時,它說不定也會為您展現各種嶄新面貌。
希望您能在獲得世界好評的陶瓷展示空間裡,度過充實而美好的時光。

20140724_IMG_2101_Landscape_from_the_Museum_of_Oriental_Ceramics_Osaka_9.jpg

20140724_IMG_2106_6s.jpg

DAKtch1V0AEc88w.jpg


地址 : 530-0005 大阪府大阪市北区中之島1-1-26
官方網頁: http://www.moco.or.jp/
營業時間: 9:30〜17:00(最後入館時間16:30)
休館日 :每周一休館
TEL:06-6223-0055
入場費(常設展)
一般(個人):500日元,※特展覽另外收費。
交通:
●京阪電車中之島線「なにわ橋」駅 1号出口
●地下鉄御堂筋線、京阪電車「淀屋橋」駅 1号出口、地下鉄堺筋線、京阪電車「北浜」駅 26 号出口。每個站到館約400m、中之島公會堂東側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文章標籤

mangonig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工開物》練坏施釉造瓶甕 斜坡造窯小大連
 
  作者:宋應星 譯者:汪水  編輯: 卡納呱

tiangongkaiwu.jpg

       《天工開物》 宋應星(明)作,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18卷。並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當然也包含了製陶的技術和部分的插圖,我們今天就透過《陶埏第七卷──罌,甕》先來一窺製陶部分奧秘吧!~

1710050230512357-600x400.jpg

陶瓷第七卷──瓶甕

       陶工所作的腹大口小的器皿,種類很多。大的有缸、甕,中等的有缽、盂,小的為瓶、罐。各地款式不同,不能盡數。所造出的這類器皿都是圓形,而非方形。調查土質、選定泥土後,要用陶車旋盤。技術熟練的陶工根據器物大小取泥,不需增添多少泥,兩人扶泥、旋轉,一捏即成。朝廷所用龍鳳缸與南直隸的花缸,則厚積其泥,以待雕鏤花紋,與一般的缸製法不同,因此其價錢要高出五十倍或百倍。

1710050230532357-600x457.jpg

       腹大口小的器皿有耳、嘴的,都要另外接合。以釉水粘住。陶器都有底,無底的則是陝西蒸飯的甑,用瓦製而不用木製。各種陶器中,精的內外都過釉,粗的或釉其半體。只有沙盆、齒缽之類,裡面不上釉,使內壁保持粗澀,以便研磨。沙鍋、沙罐也不上釉,利於傳熱以熟煮食物。

       釉料到處都出產,浙江、福建、廣東所用的有一種蕨藍草(注:鳳尾草或鳳尾蕨),這種草是居民燒飯的燃料,長不過三尺,枝葉像杉樹,以手勒之而不棘人。(名字有幾十種,各地都不同。)陶工取來燃薪,將其灰放布袋內,注水澄濾,去掉其中粗粒,取其絕細的。每灰二碗混以紅土泥水一碗,攪拌得十分均勻,塗蘸在坯料上,燒出後自成釉的光色。北方不知用何物作釉料,蘇州的黃罐所用釉也是另外的原料。但上貢朝廷的龍鳳缸,則以松香與無名異為釉料。

瓦氏鳳尾蕨_01.JPG

古代釉料,浙江、福建、廣東用蕨藍草(注:鳳尾草或鳳尾蕨)取其灰燼與紅泥攪拌成釉料

1710050230462357-600x454.jpg

       瓶窯用來燒小件器皿,缸窯則燒大的器皿。山西、浙江分別設缸窯、瓶窯,其餘各省則將兩窯合在一起。造敞口缸時,轉動陶車將泥坯旋成上下兩截,再接合起來。接合處以木槌內外打緊。

做窄口的壜、甕也先製成兩截,但接合內部時不用槌打。先在另外的窯內燒成瓦圈,像金剛圈那樣的形狀,承托其內部,外面以木槌打緊,泥坯自然黏合。

988584771.jpg

南京市棲霞區官窯山2017年7月發現的明代古窯遺址此為建造城牆石燒磚的窯址(2017.7.27新華日報載)

9180a59633494b5a95744233c9f5983f.jpeg

        缸窯、瓶窯都不在平地上,必建在斜坡山崗上,較長的可達二、三十丈,短的亦有十餘丈長。連接幾十個窯,一窯高過一窯。因為各窯順着山坡分布,可驅流水以免潮濕之患,而火力又可循級透上。數十窯燒成的陶器,其中雖然沒有什麼很昂貴的東西,但也是集合大量人力、物力而造出來的。窯的圓頂建成後,上面鋪上三寸厚的極細的土。窯上每隔五尺開一煙窗,窯門在兩側相向而開的。小的器物裝入最下面的窯,特大的缸、甕裝在最後面的高窯。燒窯先從頭一個低窯開始,兩人對面交看火候。大約燒陶器一百三十斤耗柴百斤。火候足時,關閉窯門。然後其次在第二個窯門點火,這樣逐級一直燒到最後一窯。

2016100738197929.jpg

原文

《天工開物》陶埏第七卷──罌甕

       凡陶家為缶屬,其類百千。大者缸甕,中者缽盂,小者瓶罐。款制各從方土,悉數之不能。造此者,必為圓而不方之器。試土尋泥之後,仍制陶車旋盤。工夫精熟者,視器大小掐泥,不甚增多少,兩人扶泥旋轉,一捏而就。其朝廷所用龍鳳缸(窯在真定、曲陽與揚州、儀真)與南直花缸,則厚積其泥,以俟雕鏤,作法全不相同。故其值或百倍,或五十倍也。

       凡罌缶有耳嘴者,皆另為合上,以釉(銹)水塗黏。陶器皆有底。無底者,則陝以西炊甑用瓦不用木也。凡諸陶器,精者中外皆過釉,粗者或釉其半體。惟沙盆、齒缽之類,其中不釉,存其粗澀,以受研擂之功。沙鍋沙罐不釉,利於透火性,以熟烹也。

       凡釉質料隨地而生。江浙、閩、廣用者。蕨藍草一味。其草乃居民供灶之薪,長不過三尺,枝葉似杉木,勒而不棘人(其名數十,各地不同)。陶家取來燃灰,布袋灌水澄濾,去其粗者,取其絕細。每灰二碗。參以紅土泥水一碗,攪令極勻,蘸塗坯上,燒出自成光色。北方未詳用何物。蘇州黃罐釉,亦別有料。惟上用龍鳳器,則仍用松香與無名異也。

       凡瓶窯燒小器,缸窯燒大器。山西、浙江分缸窯、瓶窯。餘省則合一處為之。凡造敞口缸,旋成兩截,接合處以木椎內外打緊。匝口、壜甕亦兩截,接內不便用椎,預於別窯燒成瓦圈,如金剛圈形,托印其內,外以木椎打緊,土性自合。

       凡缸瓶窯不於平地,必於斜阜山岡之上,延長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餘丈,連接為數十窯,皆一窯高一級。蓋依傍山勢,所以驅流水濕滋之患,而火氣又循級透上。其數十方成陶者,其中苦無重值物,合併眾力、眾資而為之也。其窯鞠成之後,上鋪覆以絕細土,厚三寸許。窯隔五尺許,則透煙窗,窯門兩邊相向而開。裝物以至小器,裝載頭一低窯;絕大缸甕裝在最末尾高窯。發火先從頭一低窯起,兩人對面交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費薪百斤。火候足時,掩閉其門,然後次發第二火,以次結竟至尾云。

﹝注釋﹞

罌︰(讀英),一種腹大口小的陶瓶。
甕︰同「瓮」,一種盛液體的陶製容器。
缶︰(讀否),一種腹大口小的瓦器。
甑︰(讀贈),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如同現代的蒸鍋。

 

文章原PO: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0/5/n9701826.htm

文章標籤

mangonig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