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汪水 編:卡納呱
原文取自《天工開物》1637年(明崇禎十年),陶埏第七卷──白瓷(附青瓷),據古文白話翻譯。
《天工開物》陶埏第七卷:白瓷
❖瓷土產地❖
在明朝白陶土或堊土,是燒製精美瓷器所用的原料。中國只有五、六個地方出產堊土。
▶ 北方
真定府定州(今河北定縣)、
甘肅平涼府華亭縣
山西太原府平定縣
河南開封府禹縣。
▶南方
福建泉州府德化縣(土出自永定縣,窯設在德化)、
徽州府婺源縣、祁門縣(別處的白土,作陶坯不黏結,可用以粉刷牆壁)。
德化窯主要燒造瓷製仙女、精巧的人物和玩器,較不切實用。真定府、開封府等瓷窯所產的瓷器,成色偏黃,黯淡而無光。合併上述數地,都敵不過江西饒州府所產。
浙江處州府麗水、龍泉兩縣,燒造過釉的杯、碗,色青黑如漆,名叫處州窯瓷器。宋、元時,龍泉的琉華山下有章氏造窯,出品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瓷器就指此而言。
白陶土
❖景德鎮當之第一❖
在中國馳名四方、人們競相購取的,都是饒州府浮梁縣⌜景德鎮⌟的作品。此鎮從古至今就是燒瓷器的地方,但當地不產白土。白土來自(江西)婺源、(安徽)祁門的兩座山。其一叫高梁山(高嶺),出粳米土,土性堅硬。另一座叫開化山,出糯米土,土性粘軟。將兩種土摻和才能製成瓷器。瓷土作成方塊,用小船運到景德鎮。造瓷器者將兩種土等分配合,放入臼中舂一天,再在缸中以水澄清。浮在上面的為細料,倒在另一缸中。下沉底的為粗料。放細料的缸中再取出浮在上面的,為最細料,沉底的為中料。澄清後,以磚砌成長方形的塘,將澄好的泥倒入塘內。塘緊靠近火窯,借窯內火力將泥吹乾,再重新用清水調和製坯。
高粱山就是高嶺山的舊稱,北宋改名高嶺,是國際通用的製瓷主要原料“高嶺土”的故鄉和命名地世界最早大規模開採利用高嶺土之地,位於江西省景德鎮浮梁縣東北部。高嶺山在鵝湖鎮
❖製瓷工序❖
作瓷的坯有兩種︰一種叫印器,如兼有方圓形的瓶、瓮、爐、盒之類,宮中所用的瓷屏風、燭台之類。先用黃泥塑成印模,模具或左右兩半、或上下兩截,亦或者是整體模型。然後將瓷土揉成的白泥放入模內印成泥坯,用釉水將接縫塗合,燒出時自然完好無縫。
另一種叫圓器,這類包括無數大小不等的杯、盤之類,均為日用必需。造圓器的占十分之九,而印器則占十分之一。製造圓器的坯也要陶車。陶車上豎直木一根,三尺埋入地下,使之安穩。地上高出二尺左右,上下各裝圓盤,盤沿用短竹棍撥動旋轉,頂盤正中放一盔頭帽,以檀木作成。
造杯、盤時,沒有固定模型,用兩手將泥捧在陶車的盔帽上,旋轉圓盤,用剪過指甲的拇指按定泥的底部,用大指輕輕使圓盤向上旋轉,即作成一杯、碗的坯形(初學者捏壞便作廢,壞了就取泥再做一個。)功夫久對業務熟練的,即使造出千萬個杯、碗,也如出一模。在盔帽上造小件坯時,不必加泥。造中等盤、大碗則增加泥便盔帽擴大,乾燥後再處理。用手指旋泥成坯後,翻轉過來,在盔帽上壓印一下,稍曬至還有一點水分時,再壓印一次,晒成極乾並呈白色。入水中沾一下。濾水稍乾後放在盔帽上,用利刀刮二次(手持刀時,如稍微顫動,燒成後即成缺口)然後補齊破損的地方,放在陶車上旋轉。隨即在坯上寫字、繪畫,噴上幾口水,再行過釉。
❖開片碎瓷❖
製作「碎瓷」(碎器)、「千鍾粟」與褐色杯等,都不用青釉料。
欲製碎瓷,用利刀修整坯體,日晒到極熱時入清水中一蘸即提起,(塗上釉料),燒後自成裂紋。千鍾粟是用釉水迅速在坯上點,褐色杯則用老茶葉煎水抹在坯上。(古代製造的碎瓷,在日本國極受珍重,真品不惜用千金購買。古代的香爐碎瓷不知何代所造,其爐底有鐵釘印跡,此釘光亮而不生鏽。)
宋 哥窯碗
❖錘鍊的景德白瓷用釉❖
景德鎮白瓷的釉是用(景德鎮)小港嘴的泥漿及桃竹(楊桃藤)葉灰調成的,像澄清的淘米水(泉州府的瓷器仙人,是用松毛灰和瓷泥調成泥漿來上釉的,處州府的青瓷釉,不知用什麼做材料)盛入缸內。
楊桃藤即獼猴桃藤( 植物的枝條)。古今造手工紙與釉料原料灰常用楊桃藤為料。
各種坯體上釉時,先將釉水在坯體內搖蕩以掛釉,外面用手指蘸釉塗邊,釉水自然從邊流遍全體。畫碗的青色釉料只用「無名異」一種(漆匠煎桐油,也用「無名異」作着色劑)。此物不藏於深土,而是浮生於地面,最多不過三尺深,各省都有。但要辨認上料、中料和下料。
無名異,又名土子、禿子、鐵砂等,為氧化物類礦物軟錳礦的礦石。古代也以無名異作為礦物藥材末,每服少許,酒送下。有散血、消腫、止痛之效。
❖炭火鍛燒煉鈾藥❖
使用時,先將無名異用炭火煅燒。上料出火後成青綠色,中料微青,下料接近土褐色。每煅燒一斤無名異,上料只得七兩,中、下料依次減少。製上品細料器及御用龍鳳缸等,都用上料畫成,故其價每石值銀二十四兩,中者半之,下者則值十分之三。
饒州府景德鎮所用的釉料,以浙江衢州、江西廣信(今上饒)兩地山中所產的為上料,名曰浙料。
江西上高等縣所產的為中料,
江西豐城等處所產的為下料。
將釉料煅燒後,用乳缽研得極細(乳缽底部要粗澀,不上釉)。然後調畫水,使研調時其色呈黑色,入火燒後成藍色。欲製成紫霞色的碎瓷杯,則將胭脂粉打濕,用鐵線編成網兜,把碎瓷放在其中,以炭火煅燒,然後用濕胭脂一抹即成。「宣紅」瓷器是燒成後另外以巧妙的技術用微火燒成的,並非世上有哪種硃砂經火燒後還能保留紅色的。
❖匣缽入窯❖
瓷器坯經過畫彩、過釉之後,裝入匣缽之中(裝時手持坯器如稍一用力,後來燒出的瓷器就會凹陷變形,不再復原)。匣缽以粗泥製成,其中每一泥餅托住一件瓷器,底部空處以沙填實。大器一匣只裝一個,小器十多個共裝入一個匣缽之中。匣缽佳者可裝燒十多次,劣者一、二次即壞。匣缽裝器入窯,然後點火。窯上留12個圓孔,名曰天窗。火以12個時辰(24小時)為足。先從窯門點火,燒10個時辰(20小時),火力從下攻上。然後從天窗投入薪柴再燒2個時辰(4小時),火力從上透下。瓷器在火中像綿絮那樣軟,用鐵叉取出一件,以驗火候是否已足。辨認火候已足時,然後停薪止火。合計造一個杯所用之功力,要經過72道手續才能成器,其中有很多細節還沒能盡述。
❖窯變、回青❖
正德年間(1506一1521),宦官監造宮中御用瓷器。當時「宣紅」瓷器製法已失傳,造不出來。
另外,回青本是西域產的大青,優質者又名佛頭青。用上等的無名異作釉料燒出的瓷,其顏色與用大青燒成的相似,並非大青入窯燒後還能保持其本來顏色。
明 永樂 青花龍紋天球瓶(台北故宮藏)
本文:http://www.epochtimes.com/b5/17/10/5/n9701827.htm
原文:《天工開物》陶埏第七卷
凡白土曰堊土,為陶家精美器用,中國出惟五、六處:北則真定定州、平涼華亭、太原平定、開封禹州,南則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窯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門(他處白土陶範不黏,或以掃壁為墁)。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真、開等郡瓷窯所出,色或黃滯無寶光。合併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浙省處州麗水、龍泉兩邑,燒造過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處窯。宋、元時龍泉華琉山下,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器者即此。
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此鎮從古及今為燒器地,然不產白土。土出婺源、祁門兩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塊,小舟運至鎮。造器者將兩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後入缸水澄。其上浮者為細料,傾跌過一缸。其下沉底者為粗料。細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傾過為最細料,沉底者為中料。
既澄之後,以磚砌長方塘,逼靠火窯,以借火力。傾所澄之泥於中,吸乾,然後重用清水調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兩種。一曰印器,如方圓不等瓶、甕、爐、合之類,御器則有瓷屏風、燭台之類。先以黃泥塑成模印,或兩破,或兩截,亦或囫圇,然後埏白泥印成,以釉水塗合其縫,燒出時自圓成無隙。一曰圓器,凡大小億萬杯盤之類,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則十一。造此器坯,先製陶車。車豎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內,使之安穩。上高二尺許,上下列圓盤,盤沿以短竹棍撥運旋轉,盤頂正中用檀木刻成盔頭冒其上。
凡造杯盤,無有定形模式,以兩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盤使轉,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初學者任從作費,破坯取泥再造)。功多業熟,即千萬如出一範。凡盔冒上造小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盤大碗則增泥大其冒,使乾燥而後受功。凡手指旋成坯後,覆轉用盔冒一印,微曬留滋潤,又一印,晒成極白乾,入水一汶,漉上盔冒,過利刀二次(過刀時手脈微振,燒出即成雀口)。然後補整碎缺,就車上旋轉打圈。圈後或畫或書字,畫後噴水數口,然後過釉。
凡為碎器與千鍾粟與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為碎器,利刀過後,日晒極熱,入清水一蘸而起,燒出自成裂文。千鍾粟則釉漿捷點,褐色則老茶葉煎水一抹也(古碎器,日本國極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爐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鐵釘,其釘掩光色不鏽。)
凡饒鎮白瓷釉,用小港咀泥漿和桃竹葉灰調成,似清泔汁(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調泥漿,處郡青瓷釉未詳所出),盛於缸內。凡諸器過釉,先蕩其內,外邊用指一蘸塗弦,自然流遍。
凡畫碗青料,總一味無名異(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堀下三尺即止,各直省皆有之。亦辨認上料、中料、下料。用時先將炭火叢紅煆過。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煆出只得七兩,中下者以次縮減。如上品細料器及御器龍鳳等,皆以上料畫成,故其價每石值銀二十四兩,中者半之,下者則十之三而己。
凡饒鎮所用,以衢、信兩郡山中者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諸邑者為中,豐城諸處為下也。凡使料煆過後,以乳缽極研(其缽底留粗,不轉釉),然後調畫水。調研時色如皂,入火則成青碧色。
凡將碎器為紫霞色杯者,用臙脂打濕,將鐵線紐一兜絡,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熱,然後以濕臙脂一抹即成。
凡宣紅器,乃燒成之後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硃砂能留紅質於火內也(宣紅元末已失傳,正德中歷試復造出)。
凡瓷器經畫過釉之後,裝入匣缽(裝時手拿微重,後日燒出,即成坳口,不復周正)。缽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餅托一器,底空處以沙實之。大器一匣裝一個,小器十餘共一匣缽。缽佳者裝燒十餘度,劣者一、二次即壞。凡匣缽裝器入窯,然後舉火。其窯上空十二圓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時辰為足。先發門火十個時,火力從下攻上,然後天窗擲柴燒兩時,火力從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軟如棉絮,以鐵叉取一,以驗火候之足。辨認真足,然後絕薪止火。共計一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
窯變、回青
正德中,內使監造御器。時宣紅失傳不成,身家俱喪。一人躍入自焚,託夢他人造出,競傳窯變。好異者遂妄傳燒出鹿、象諸異物也。又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頭青。上料無名異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烘爐存本色也。
﹝注釋﹞
碎瓷:原文作「碎器」,表面釉層有裝飾性裂紋的瓷器。原理是將坯體烘乾,再沾水,塗上熱膨脹係數比坯體大的釉。窯溫下降,瓷面釉層比坯體收縮快,於是出現自然的表面裂紋。
千鍾粟:帶有米粒狀花紋的瓷器。
窯變︰用含變價金屬的釉燒瓷時,因燒成條件不同,成釉呈各種顏色。有時火候掌握不當,燒成後釉色與預期相反,呈現各種顏色或混雜顏色,這就叫窯變。窯變瓷的釉色光怪陸離,但難於複製。
回青︰含鈷的釉料,有二種。一種從西域、南海進口,是不含錳的鈷礦石,元、明時燒製宮中御器時常用它。另一種是國產含錳的鈷礦石。明中期以後或單獨用,或與進口的鈷礦石混用。
──轉自《新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