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さんち
作者、攝影:岩本惠美
翻譯:蔡奕屏

 

波佐見_01.png

「開動了!」學生們充滿精神的開動聲是小學校園裡午餐時令人懷念的一段時刻


     位於日本九州長崎縣的波佐見町午餐時刻的景象與其他學校有著些微不一樣 說到營養午餐的食器,大概很容易浮現不易破損的塑膠,或是鋁製碗盤吧 ! 但在陶瓷之鄉波佐見,卻非如此

波佐見_02.png

 

▶因為是瓷器之鄉,所以食器當然不一樣

     自1969年(昭和44年)開始,波佐見町內所有周小學即施行校園營養午餐(完全給食)」​​​​​​制度,學校午餐會提供均衡營養的餐點,比如米飯、主食麵包、配菜、牛奶等等。
 以日本當地來說,波佐見町是較早實施「完全給食」制度的例子。而之所以會這麼早即已施行這樣的制度,其實與波佐見町的瓷器產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自古以陶瓷產業為主的波佐見町,不管是石膏製作、素坯生產、窯燒工作等各個陶瓷產業的環節,都在這個宛如巨型瓷器工廠的波佐見進行著。波佐見當地的居民們,幾乎都參與了陶瓷產業的生產工作,其中更有許多是世代傳承的陶瓷世家。也許是因為這樣工作型態,當地小孩的父母或成年人們都為了工作而忙碌著,他們不願因此而忽略孩子們應有的飲食營養與健康,所以學校的「校園營養午餐(完全給食)」制度就顯得非常重要與必要。

     在波佐見,瓷器產業不僅與當地的產業息息相關,同時也與在地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因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運用當地瓷器來吃營養午餐 」的想法因此應運而生,町內的長崎窯業技術中心以及瓷器師傅們,便開始齊心的為「營養午餐專用的食器」進行設計與開發。

 

波佐見_03.png

 

▶要更耐用、更輕巧 ︰持續進化的技術研發

     和一直以來使用的鋁製食用餐盤相比,瓷器餐盤給大家的印象都較厚且重為了擺脫這個難題波佐見瓷器師傅們的第一個課題,就是要提高瓷器餐具的強度、並改善厚度使其變得更輕盈
     但是,如果為了加強陶製餐具強度,而加入了增強的原料,陶土本身的黏性就會因而降低,同時也會加深了器皿在成型上的難度器形如何既要輕薄、又要擁有著高強度,該怎麼設計的這個難題,充滿挑戰 !! 這也讓師傅們來來回回進行了無數次的測試與修正


     1986年(昭和61年),他們進行了「強化瓷器」的試驗,而就在隔年,比一般瓷器有著三倍強度的「WARENNIKA(ワレニッカ)」系列誕生了在1300度的高溫窯燒之後,產出了分子構造細緻的高密度、既輕薄又不易破損的食器。之後經過半年町內學校的試用,使用過強化瓷器的學童們,都一致給予「很好使用」、「營養午餐感覺變好吃了」的好評。自1988年(昭和63年)後,波佐見町內,所有學校的飯碗全面改換強化瓷器;1992年(平成4年),再經過持續的改良,餐盤亦換成強化瓷器;至2000年(平成12年),所有的食器皆使用強化瓷器,營養午餐的桌上風景已與先前完全不同

 

波佐見_05.png

 波佐見_11.png


( 照片說明:2015年,向波佐見高等學校美術工藝科的同學們進行器皿圖案設計邀稿,因而有了新一版的器皿 )

 

 

藉由器皿傳遞出「好好吃」的感覺

     從第一個強化瓷器飯碗進到校園的午餐餐桌以來,已經過了三十年,而器皿的更換,對小朋友們來說有什麼改變呢 ?帶著這樣的好奇,因而在午餐時間時,到了波佐見町的中央小學校進行拜訪

波佐見_06.png

 

     到了一年級的教室,負責午餐工作的值日生們戴著白色口罩、帽子、身穿白色外衣,俐落地幫全班同學分配與夾取午餐的餐點,看起來大家都非常習慣地使用著瓷器餐具
而當被問到「營養午餐好吃嗎?」每一個小朋友都大大稱讚「好好吃!」「很美味!」


     營養午餐中心的所長林田孝行這麼形容著 : 「在波佐見,營養午餐的剩食非常少因為比起塑膠之類的餐具,瓷器所裝盛的餐點,看起來常常會比較美味!

 

波佐見_08.png

 

▶「飲食教育」之後的「器物教育」

      儘管已經是「不易破碎」的強化瓷器,當然還是有破損的可能,小朋友們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知道並且也理解到瓷器需要好好的保護除此之外,為了不要摔壞瓷器,小朋友們也學習瞭解了,謹慎使用瓷器的方式在注重餐桌禮儀的「飲食教育」之外,透過波佐見的強化瓷器,更能強調要珍惜珍視器物的「器物教育」也因此,不時會有日本其他各地學校,對於此套餐具的詢問


「我的小時候,營養午餐都是用無聊的鋁製餐具,都給人一種冷冷的感覺但是,用瓷器餐具的話,使用時候會有哐哐的聲音,會讓人產生一種在家裡的溫暖感覺」波佐見町教育委員會的福田博治這麼說

        在營養午餐時間,愉快吃著飯的孩子們的模樣,就是這一番話最直接的佐證每天都能夠自然地、珍重地用這樣美好的食器享用午餐,這些波佐見的孩子們實在令人好生羨慕
 

 

波佐見_10.png

 

波佐見_09.png

原文出處: https://sunchi.jp/sunchilist/hasami/51067

 

文章標籤

mangonig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到王美雲老師位在陽明山的工作室時,雖然是冬天,那天卻有著溫暖的陽光。襯著這樣和煦的日光,就這麼和賞花的遊客們一同搭公車上山。公車一路爬坡,像是風一般,到了「風尾」。

明明才第一次相見,王老師卻親切的像是熟識的朋友。「先去附近散散步吧」,王老師一見到我就這麼邀請我一起到工作室旁的山路散步。原本心裡還擔心採訪的準備夠不夠充分、訪談的問題是否合宜等,下一秒就被王老師和老師的女兒宜襄領著,走在陽明山的尋常小徑中。

這是一條王老師平時生活散步的道路。要認識作品,就先從平時的生活、所見的風景開始,或許,王老師是這麼想的吧。一路上,我們聊路上的茶樹、鄰居的狗兒,還有尋常的家事勞動,像是王老師動手採集茶葉、揉茶烘茶的做茶生活,當然,也聊王老師的陶瓷人生,而常常話鋒一轉,話題就瞬間轉移到日本民藝大師濱田庄司[註1]、河井寬次郎[註2]的創作。

73000001-e1517926647819-780x517.jpg

自然孕育的作品

因為居於山間,二十四小時感受自然,自然的瞬息萬千,宛如空氣感的、理所當然的變幻著。在自然裡的任何感受,就這麼與創作交融交織在一起。

在山上種了十多年的蔬菜,王老師感受自然的方式,最明顯的就從品嘗開始。「青菜裡有陽光、有風土的味道,冬天和夏天的蔬菜味道就明顯不同,夏天吃到充沛的陽光,冬天則是溫差帶來包藏的甜美。」

大自然裡,蔬菜的味道、風的流動、四季的轉變,影響著王老師的創作。「最明顯的就是,冬天的時候,夏日的時候,所選用的釉色就會有著細膩的不同」王老師說。除了釉色之外,王老師也不時參加朋友的柴燒窯活動,讓柴燒窯裡的溫度、火痕、落灰,作為窯神賜予的恩惠,也讓作品的另一半生命交給自然的力量,完成每個都獨一無二、無法預估與重複的作品。

所以,對王老師來說,生活的周遭、大自然賜予的養分,都是「美」的來源。但除了這些之外,王老師補充說「還有開心的心情,活力地、朝氣地迎接每一天。」這樣一來,美才能自然而然的出現。

73000029-e1517926689852-780x517.jpg

王美雲老師散步路線上的尋常山景

生活的器皿

「台灣人注重身上的穿著,但是卻對於生活使用的器皿卻又是另外一種態度。」

王老師的作品,多半是生活中堪用實用的食器。但是身為一個食器創作者,卻對於現今社會的食器使用觀察感到些微失望。或許不是擔憂食器市場的大小與否,而是期待若能有更多的人開始在意吃飯的過程、生活的小細節,或許就能夠讓生活周遭裡充滿更多的美。

問王老師理想中的器皿是如何呢,她說要「健康、好用」[註3],像是形制要雅致,觸感溫潤,使用起來順手,手的大小、出水的方式、拿握的方式,都是製作時要考慮的要點。

「我曾經送房東幾個吃飯的陶碗,房東後來跟我說,他們家人吃飯的時候都會搶著用」,王老師開心的說,這就是對他而言最高的讚美。

73000013-e1517926676586-780x517.jpg

有自覺的創作模式

「作品要美,要對自己有自覺,要認識自己。創作就是價值觀的延伸,審慎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然後找到自己獨特的方式。這是王老師創作裡非常觸動人心的地方,她看到自己與前輩們在生理性別上的差異,然後發展出了屬於女性、屬於自己的創作模式。

「早一輩的陶藝家皆是男性,大家常在轆轤上比拉坯的數量,如山丘般巨大的土堆就砰地這麼一次擱在轆轤上,然後用盡全力和土對抗。但女性要在這些男性楷模中找到自己的模式,不需要勉強自己接受這樣吃力的方式,而是可以走出一條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方式」。於是,王老師的轆轤(拉坯機)上不會出現過多的陶土,而是將陶土一把一把秤好重,用手掌可以掌握的土量,以精巧的方式進行製作。

73000030-e1517926699156-780x517.jpg

陶藝家?「在家做陶藝!」

做陶做了幾十年的王老師總有分享不完的故事。面對後輩如我,她都毫不保留的分享。問老師覺得自己是「陶藝家」嗎,她說卻是謙虛的說,「我只是在家做陶藝啦」。

聊了一整個下午,採訪結束後老師又再度提議去散散步、看看花,最後老師和我一起在山坡上的公車亭,陪著我等著下山的公車,臨走時老師親切的揮手道別,說下次再來、再來聊天、再來玩。

那次拜訪王老師,是寒流過後沒幾天的冬日,那一陣子下了好多天的雨,山上的溫度料峭了好多日,但是見面那天,卻是出奇的溫暖晴朗,一如王老師帶給我的印象,如山中的隱者般,卻又保持著和煦的熱情。

73000023-e1517926782865-780x517.jpg

附註

[註1] 濱田庄司(1894-1978):日本民藝運動重要陶藝家,獲譽為日本民間國寶。於日本櫪木縣益子町築窯。1926年,與柳宗悅、河井寬次郎共同發表「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意書」。
[註2] 河井寬次郎(2890-1966):日本民藝運動重要陶藝家,陶藝之外,雕刻、書法、詩詞等領域皆有所涉略。
[註3] 柳宗悅曾在《工藝文化》、《民藝圖鑑》等書中對於工藝之美的定義裡提到「健康之美」。

 

* 原文出處 :  上下游: 食器物語05│在自然裡誠實面對自己│陶藝作家王美雲 20180208文章

風尾窯FB :  https://www.facebook.com/NicoleWangCeramics

文章標籤

mangonig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文 蔡奕屏 ⋄ 編輯 卡納呱

26174975_10155716203830813_1068993815_n.jpg

(龍門司燒的陶土精煉工坊)

      位於日本九州南端的鹿兒島,江戶時代前後分別歷經薩摩國、薩摩藩,明治時期依然沿用這樣的舊稱—薩摩。這裡曾是個日本名人輩出的國境:篤姬、明治維新三傑中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都是薩摩出身。除此之外,這裡也是重要的陶瓷產地,有別於北九州地區有田燒、伊萬里燒、唐津燒的陶瓷風格,統稱為薩摩燒。

傳承自黑薩摩民有的陶瓷

      在薩摩燒中,有兩類不同風格:白薩摩、黑薩摩。白薩摩,偏向當時的「官窯」,作品多半是作為薩摩藩主使用的用品以及進貢的貢品,以花瓶、香爐、茶具等製品為主。而黑薩摩,性質則是偏向地方民窯,大多製作一般百姓使用之生活器具。
      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龍門司燒,就屬黑薩摩燒的一支系,直至當今仍傳承著自十七世紀的製陶、燒窯風格,為當地的民眾製作著生活中使用的一般生活陶瓷器皿。日本民藝思想家柳宗悅曾這麼評價龍門司燒,他說,和白(白薩摩)相比,稱為「黑之物」(黑薩摩)似乎有貶低輕蔑之意,但實際上「其實是非常美麗的物品,是古薩摩力與美的展現」。而就算是以黑色釉藥為名,被冠上「黑薩摩」之稱,《民藝教科書》(民藝の教科書)一書作者、民俗學者久野恵一,卻是偏愛這黑薩摩里的白釉色之器,他認為這裡的白色陶器裡,化妝土的白隱約透露著陶土的黃色色澤,是「全日本的陶器中,擁有最自然的白色之美(全国各地の陶器の中で最も自然な美しい白)」。

26174973_10155716205635813_1930716876_n.jpg

取地元土壤,製地元陶器

      日文裡,有個詞彙是「地元」(じもと),意思是當地、本地、與某地直接相關、或是自己居住之地。而龍門司燒的陶器,就是這樣「地元」的陶瓷:用在地的資源、在當地的陶瓷工作室生產,然後販賣給當地的人們。
在台灣,現今許多陶瓷工廠或是陶藝家,都是選用進口的中國、日本陶瓷土,但在龍門司燒這裡,自古以來都是在當地採集土壤,經過風乾、沈澱靜置、瀝乾、混合,精煉成適合拉坯的陶土、以及上釉的釉藥。燒窯的方式,也有別於快速方便的電力窯爐,這裡依舊傳承著傳統的柴燒登窯燒製,每年僅開三至四次燒窯時程。

26175338_10155716203060813_434415406_n.jpg

(龍門司燒窯主川原史郎與靜置土質之池)

      在這裡,一切都跟隨著「地元」自然的賜予。因應當地土質的特性,而延伸出的拉坯造型(因應土質特性而不會出現「長頸」的造型),以及釉藥發色的色澤,都皆呈現著被自然風土所孕育的氣質,三百年來,一脈相承。也因此,龍門司的器型與釉藥就是這麼的單純,黒釉青流、黃綠白交錯的唐三彩釉、土黃色底飴釉、獨特紋理的鮫肌釉、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蛇蝎釉。

26175714_10155716203980813_120157853_n.jpg

(龍門司燒的登窯與未釉燒之器皿)

26175329_10155716204600813_1335308918_n.jpg

(龍門司燒各種特色釉色之陶片)

龍門司陶器祭

      每年12月,龍門司燒都會舉辦陶器祭,今年也不例外。雖然時間只有短短兩日,12月8、9日兩天週末,攤位也不像日本其他地區的陶瓷祭典動軋上百攤的規模,但是在工坊外面小小的廣場,有音樂、有地方特產、有手作工作坊,亦是熱鬧無比。

26197172_10155716204775813_818636665_n.jpg

      特別的是,陶器祭自2014年開始,都和千葉大學設計文化計畫研究室合作,舉辦陶瓷碎片工作坊。每一座窯元,都有一座「陶片塚」,不管是燒壞的作品、或是瑕疵的商品,都會被送到陶片塚掩埋,而陶瓷碎片工作坊,即是為這些原本要被掩埋的陶片找到新的生命,活用製作成飾品、鑰匙圈、相框等物品,讓大家在製作的過程中,更認識龍門司燒之外,更珍視每一個得來不易的陶瓷品。

26175754_10155716204285813_956001071_n.jpg

(龍門司燒陶瓷祭之陶片工作坊)

      陶器祭中,除了歡樂性質的活動之外,亦有邀請同樣位於九州、同樣「地味」民窯的陶瓷產地——小鹿田燒窯主坂本茂林、小田原燒窯主太田哲三,與龍門司燒窯主川原史郎,以「在民窯成長的男性」為題進行演講。
演講中,最有趣的是,三位窯主皆為民窯的繼承男性,而從三位窯主的回顧與對談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彼此三十多年來互相切磋與鼓勵的情誼。除此之外,也才在坂本先生的回憶中意外得知,原來日本民藝大師柳宗悅以及妻子兼子夫人的骨灰罈,是這三位窯主在鹿兒島泡溫泉之時,邊泡湯邊討論分工的結果,由此可見三人情誼的深厚、以及和日本民藝圈緊密的關係。

25152380_10155674815890813_6681571596002892278_n.jpg

(龍門司燒陶器祭之演講)

結語

      陶瓷祭的參加者主要是當地的人們,當被問到怎麼會知道這個祭典,不少人都說「因為是川原老師(龍門司燒窯主)的朋友」。可見,龍門司燒不僅製成的方式依循「地元」之自然資源,銷售的方式也是地元的地產地銷主義,不大張旗鼓塑造成陶瓷器輸出大城,而是依照自然資源的賜予製作適量的產品,並與當地的住民們分享。
       龍門司燒,雖然在日本陶瓷地圖上不特別顯眼,但就一如這個陶瓷祭般,迷你、卻充滿人情、以及迷人的地元之味。

26176928_10155716204980813_1947436742_n.jpg

26177037_10155716203525813_247859235_n.jpg

 

龍門司焼企業組合

〒899-5203 姶良市加治木町小山田5940
電話番号:0995-62-2549
http://ryumonjiyaki.jp/


檢視較大的地圖

文章標籤

mangonig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6108.jpg

採訪:卡納呱2018/1/13

   角板山行館梅園位於桃園復興,種植200多棵梅樹,為北台灣最大的梅園,每年白梅綻放總吸引許多遊客駐足。⌜台北市茶藝促進會⌟ 於1/13舉辦角板山茶會。春寒料峭,陽光明媚,吸引百人與民眾熱烈參與。理事長游錦松表示。這次角板山梅花茶會特別於古詩中尋找30種梅樹代稱轉化為茶席,以拉拉山烏龍茶與別有趣味的地方特色老蔣茶為此次茶席品茗主角。賞花、品茗、鳥語,讓身心靈與自然相映!!

46113.jpg

46114.jpg

2018年台北市茶藝促進會也將會有一系列與台北歷史文化與公益的茶會於各地展開,屆時歡迎大家都能參與。

 


❖❖茶席用茶❖❖

◙ 拉拉山烏龍 
桃園復興後山屬中高海拔地區,日夜溫差大、終年霧氣,非常適合種植高山烏龍茶。拉拉山烏龍茶的外觀形狀緊結,有高山茶特有的鮮活香氣,滋味甘醇,喉韻強且不苦不澀。喝起來具有甘味。

◙ 老蔣茶
老蔣茶是蔣介石正在角板山行館時,最愛品茗「梅臺茶」,如今把茶種種在高海拔山區,烘焙出的茶葉,沖泡茶水更加濃郁,喉韻飽滿,茶湯濃郁及香醇,喉韻飽滿,。

 

46107.jpg

46131.jpg

文章標籤

mangonig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