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卡納呱  圖:王美雲提供

4.jpg

    「工藝是實用之物….是為了被使用而產生。」日本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曾如此說。陶器為工藝中最普遍的被使用器物之一,廣泛地出現在每個家庭當中。然而台灣的現代陶藝發展甚晚,一直要到1960年代林葆家、吳讓農等先行者出現,才開始萌生陶藝創作的幼芽。曾在林葆家門下學習的王美雲,可說是台灣陶藝創作史第二代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此次因為2018罐子書館的個展,特別採訪了王老師,讓我們更深入地從她個人的陶藝歷程,去了解她創作的源起。

4.jpg

 

王美雲

 

王美雲投身陶藝已逾三十年,問起她何時開始對陶藝有初啟的念頭?

 

老師微微笑著說 : 

 

陶藝啟蒙之路

      大學就讀於東海大學歷史系,卻對歷史沒有多大的興趣,反而對藝術深深地著迷,因此選修了音樂、舞蹈、建築、繪畫等社團與旁聽的科目。這些課程都成了她學生時代不可或缺的前進動力,也培養了審美的眼光。個性獨立的她,從小就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想起童年求學時期的她,並不是一個凡事乖乖順從的小女孩,對於體制與規則自有她的一套邏輯。想當然爾,這樣的性格也影響了後來的創作。

21077554_1340130089417879_8779581152885337125_n.jpg

王美雲與女兒Chara

 

      由於學畫的因素,她開始接觸台灣當代藝術家,譬如曾在校內修習著名畫家莊喆的素描課程,過程中意外接觸到莊喆夫人陶藝家馬浩,陶藝的種子開始在心裡扎下了根。畢業後不久即進入林葆家老師位於中山北路台泥大樓後方的陶藝教室,當時同期在此習陶的還有蔡榮佑、張繼陶、游曉昊等陶藝前輩們。林葆家老師見王美雲沒有上班,幾乎天天都待在教室十二個小時以上,便建議她乾脆留在教室協助處理雜務,順便上課,也免去學費的負擔。初嚐作陶的平靜與喜悅,是讓她每天不知不覺在教室裡度過十幾個鐘頭時光的主因,那種沉浸在創作狀態中的忘我,足以使人廢寢忘食,忘了時間的存在。

小黨.jpg

於風尾窯工作室拉坏

16.jpg

工作室一隅

 

摸索之路

      然而,每天摸泥巴卻無其他的工作,不免讓母親擔心,因而曾經問她:「你是要當土牛嗎 ? 以後要吃土嗎 ? 」儘管如此,她還是一頭栽進了陶藝的世界,在林老師的工作室待了三年多的時間。婚後也是每隔幾天便通車到天母李亮一老師的「天母陶藝工作室」當助手,學習與協助教授學生。這段期間,她開始接觸更深入的創作技巧,也不斷磨練自己對於土的手感與材料的了解。由於先後有兩位老師的指導,讓王美雲對土料、釉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加上工作室除了經常有國內藝術家往來,也有不少國外的陶藝創作者來訪交流,舉辦講座,實作示範,讓她開始注意到歐美、日本的陶藝歷史與潮流,這對她日後的創作影響甚深。三年後,她離開工作室,成立屬於自己的陶藝教室。她一邊創作,一邊教學,課程主要以兒童為主,以此讓自己更能心無旁騖地專注於陶作之路。

13.jpg

4.jpg

 

 

一段南半球的旅程

      創作需要專注的探索歷程,想在創作上持續前進,就得放慢步調,點滴地體會。透過生活的體驗,反覆的揣摩,這都是需要長期的沉澱。創作不只是埋首於製作,更重要的是要從生活中去汲取養分,每一個陶藝家的自我養成中,最為重要是即是" 時間 "沒有速成,也沒有捷徑可言。

 

      曾有段期間,王美雲在家務、工作與創作之間來回奔忙,漸漸產生了迷惘和困惑。作為陶藝家的自己,需要時間來思考未來的路,於是決定舉家遷到紐西蘭。慢步調的生活,讓她進入一種與創作契合的狀態,紐西蘭的潔淨明麗異地風華,讓她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滋養。空閒之餘在威靈頓的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修習,也因此遇到曾是濱田庄司學生的陶藝家米洛克 · 斯密爾克(Mirek Smisek),積極地請益求教。在過程中米洛克曾對她說 :「我知道妳是個好陶藝家,這是上帝送給妳的禮物,這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有了大師的勉勵的這句話,更讓她全心無騖投入創作,要以此為典範,將一生奉獻給陶藝。

eight_col_199962--.jpg

維多利亞大學

 

mirek-smisek-svetove-prosluly-keramik.jpg

捷克裔紐西蘭陶藝大師: 米洛克 · 斯密爾克(Mirek Smisek2 February 1925 – 19 May 2013 )

 

      英國陶藝家Lucie Rie 一生投身於陶藝六十年,將心力幾乎都貫注在作品之上,她的投入造就自己成了一位名重東西方的陶藝大家。只是一般的創作者終究無法如Lucie Rie那樣,沒有家庭的甜蜜負擔。原本想隻身留在紐西蘭拜師的她,最後還是放棄了難得的機會。相對於創作,親情是王美雲最在乎也最難割捨的一塊,這也是創作者最困難的抉擇之一。於是,她選擇了家人

1.jpg

生活即是創作,閒暇時於山邊農作

 

成立風尾窯

      回到了台灣,為了能有一個兼顧創作與燒窯的空間,找到北投陽明山風尾一帶的山里聚落,一間百年石砌老屋作為工作室。附近多是山巒與野櫻,古渠密林。在這樣的環境裡,與自然合一,不受干擾的專心製陶拉胚,而一待就是二十個寒暑。也為這個老屋取名為「風尾窯」,一直沿用至今。

10.jpg

19420725_1283597651737790_5190977452323394353_n.jpg

 

風格

      陶器的創作取之於生活的需求,在需求之上,融入創作者對於日常的態度。王美雲的作品多受於英國、紐西蘭、日本陶藝創作的影響,柳宗悅「用之美」的概念、濱田莊司樸素不失厚重的風格、Lucie Rie不過多堆砌,順從材料的想法。不管醜陋、粗鄙、殘缺,作品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陶食器一直為王美雲最主要創作主題,為料理而生,一個茶碗有不求炫麗外表,絢麗的成色技巧,反之找出最適合的握感,最適切的土質的釉料,找出泥土最好的語言。這樣的概念於30多年的創作中,是她唯一遵循的路。

7.jpg

 

10.jpg

 

6.jpg

11a.jpg

24.jpg

28.jpg

35.jpg

6.jpg

13.jpg

a01.jpg

林葆家(圖片來源:印象畫/網路)

1436586144-2581769030.jpg

李亮一 (圖片來源:2015新北藝術家側拍群像/網路)

 

images.jpg

英國陶藝大師露西‧莉(Lucie Rie16 March 1902 – 1 April 1995  )


arrow
arrow

    mangonig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