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_1.jpg

苗栗田承泰柴燒作品(安德昇拍賣2012個展)

 

 

                苗栗一個時常被忽略的多山之城,它不似北邊新竹致力發展科技代工產業,不似南邊服務產業繁茂人口稠密的台中。苗栗多山地形的崎嶇破碎,阻礙了人口、交通、農業、商業的發展,但禍福相接,也因為多山的因素,卻也因禍得福,豐富的山林資源與土壤條件,孕育了百年前苗栗的陶藝發展勃興的起始。苗栗在百年前有了比其他地方更優良的土(陶土)和火(柴火)的條件。

良土天成

               土是指黏土,黏土是經過練成,可製作成可燒製的陶土,是陶瓷產品最主要的材料,苗栗地區有豐富而質良的黏土資源,主要產地在公館、福基、和大坑等地。日治時代對苗栗黏土資源相當重視,曾經對此加以調查,結果發現當地的黏土具有品質優良和儲量豐富等兩大優點。

苗栗黏土礦產區.jpg  Clay-ss-2005.jpg

mining3.jpg

上圖為苗栗黏土礦分布圖及尚未開採之黏土礦

 

      這裡的土質對製作陶器來說,土耐酸性、耐高溫(可達1350度),可塑性高,只要稍微加工處理一下就可以用,因含鐵成分高(鐵經過燒成會呈現深褐色),拿來做陶土使用,雖然無法燒成雪白透明的白色瓷器,但是作品質樸醇厚。當時日本人對苗栗黏土喜愛有加,對其土質更是讚不絕口,苗栗之黏土不必加其他材料,所燒製成的青瓷,色澤自然優雅,是上乘之作,苗栗土的品質可見一斑。

 

image002.gif

陶器的製作流程圖

 

火料物豐

              另一個燒製陶器最主要的材料就是燃料,在苗栗比較特別的是,苗栗擁有別人沒有的一個資源,也是現代燒窯普遍使用的天然氣。在苗栗燃料主要有三種: 一為木柴,二為天然氣,三為煤炭。木柴方面苗栗多山森林資源豐富擁有良好的相思木群,煤礦開採則是僅次於基隆、新北為台灣的第三大產區,特別是天然氣是促成苗栗大量生產的主要原因。

                   台灣第一個油田發現於1817(清嘉慶22),苗栗後龍溪上游的出磺坑。1861(清咸豐11)開挖第一口油井,日治時代時才大量開採。天然氣方面發現於日治時代的苗栗錦水,早期以供應工業使用為主,1930年日本石油株式會社,開始供應天然氣給糖廠和陶瓷、磚廠,日本人特別修築錦水到頭份的天然氣管線,這可能是台灣第1條天然氣輸送管線。在這麼優良的天然環境條件下,陶藝發展成為必然之勢。

twmemory2985.jpg

日治時期苗栗出磺坑,山谷下溪流為後龍溪

28.jpg

出磺坑同一角度的上方山坡,拍向河谷處.(2014攝)

 

twmemory3165.jpg

苗栗錦水。日本人特別修築錦水到頭份的天然氣管線,台灣第1條天然氣輸送管線由此開始(1913年攝)

 

日治時期苗栗窯場

              日治時期以前苗栗仍未有陶瓷工業。僅有各自的生活陶的作坊。苗栗的陶瓷業應該開始於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年(1897)。日本新瀉人岩本東作最先再次地設立陶廠。岩本東作原本經營柑橘買賣。在苗栗街西山(現苗栗市西北營頭頂山)發現了粗質黏土,於是他就在柑橘園旁邊築窯,製造土管以及日本本島人日用的粗陶器。

1465375255617.jpg

苗栗市營頭頂山(西山)遠眺

     過沒幾年,日本人陸續在苗栗公館庄、大坑地區發現品質較好地黏土,於是他便興起想擴大製陶的念頭,與當時日本福島縣人任苗栗街長的石山丹吾合作,岩本東作經營陶廠,而岩本則將原本街長職務辭去,轉任為當地信用組合(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單位),用金錢全力支持陶業生產。

苗栗陶業奠基者-石山丹吾
     當時主要的燒窯是採登窯,以木柴為燃料。生產日本式的陶管及摺缽、陶罐和陶甕等日常陶器。石山先生在岩本東作離世後和其他苗栗街友人另外成立了「苗栗窯業株式會社」後改為「新竹窯業株式會」,總社設在新竹。因經營不善於大正11年1922年解散。石山先生受挫後,仍然看好苗栗陶業,決心自己籌資整頓,同時接收原來的陶器工場,並將它改組為「苗栗窯業社」,仍然在大坑製陶,前後持續經營十幾年。在此期間,石山十分投入。他從日本本國聘請陶瓷技師到苗栗來,包括馬場一雄,關協斧次郎和佐佐木丈一等人。這些技師把日本式的製陶法傳到苗栗。

 

thumb.jpg

<岩本東作墓碑葬於隘寮峎公館鄉第二公墓>

岩本夫妻勤學客家話融入在地生活出錢建廟捐款興建大坑[伯公祠]岩本在公館地區認養100位義子,為人樂善好施。1912年岩本夫人過世岩本意志更加消沉1920年的二月岩本和朋友一起喝酒 需要用到某樣東西叫他兒子去拿叫了好幾遍 他兒子都沒理會還跟他頂嘴岩本追打兒子因窯場外面的空地泥濘岩本不慎跌倒 受了重傷 最後就與世長辭了

 

485948347_m.jpg

486114387_m.jpg

fa15c11d-3d82-4047-9090-7198ab994fb5.jpg

日治時代製作的陶管,主要作為水管使用(圖為北投日治時代製作之陶管示意圖),最後一圖為當時製作磚胎擂茶用的褶缽

     除了日本陶藝師外,他們也從大陸福州聘請製陶師傅李依伍(後代於苗栗西湖成立著名的金龍窯)等人到苗栗,福州製陶師傅是採傳統徒手成形的方法,主要製作大缸、酒甕等,原本生產工作主要都交由日本人生產,生產技術受到嚴密的控管。但後來石山先生也開始請苗栗當地人從事陶器生產(吳開興等人),台灣人開始參與了製陶的流程,這也表示著日人的製陶技術開始流出傳給了台灣的師傅。再此外,石山也開始關注台灣方面的銷售市場,生產一些台灣民眾人常用的生活陶器。

     在技術研發上,他同時在苗栗街設立製陶試驗窯,針對陶業技術作深入研究。昭和二年( 1927 )在苗栗街蓋了一個由瓦斯當燃料的實驗窯獲得了成功。這個成功讓石山得到資金挹注,工廠因而得到擴大,他把工廠再遷移到苗栗街社寮岡(苗栗市義民街、義民廟一帶),蓋了一個由瓦斯當燃料的七窯室的登窯,轉移社寮岡的「苗栗窯業社」也成為台灣首先使用天然瓦斯製陶的工廠了,但後又因錦水天然瓦斯停產,陶場嚴重受到打擊後,石山先生也在昭和九年( 1934 )中病歿。

【商品名】 法学之栞 完 【著者名】 石山丹吾編述 【発行元】 日本物産合資会社台北支店 【刊行年】 明治39年

明治39年(1906年)石山丹吾編刊,後藤新平題詞的 <法学之栞(音同刊)>

石山一生把所有精力與家產都投入在苗栗的陶藝發展上,為苗栗奠定了陶藝發展的基礎。不管在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上都有著承先啟後的莫大功勞。
 
    同期昭和8.9年在苗栗也開始出現另外陶藝廠,日本人佐佐木丈一和台人劉金源、謝阿盛等…打破由日本人壟斷苗栗陶器生產的局面,開始開始出現由台人漸漸掌握生產。
日治末期,為了日本二戰的南進政策,擴大了在苗栗陶業的生產,1942 年五月,日人投資二百萬日圓,設立規模龐大的「拓南窯業株式會社」,用以生產高級陶瓷,主要窯爐設備為以煤碳為燃料的倒焰式四方窯六座。產品以陶管、耐火材料、耐酸材料等工業陶瓷與飯碗為主,並以食鹽釉燒製陶管,這種方式獨具特色。採用電動機械代替手工,提高了生產效率。「拓南窯業」在苗栗陶瓷發展史上是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無論在窯爐設備、產品和釉藥力面,都把苗栗陶業的發展朝向現代工業化的道路前進

拓南株式會社生產的陶管。軍用下水道等用.jpg

拓南窯業株式會社,是日本人引進,民國31年在苗栗市玉清里投資設立的窯場,當時資本額是兩百萬日圓,這是窯場事務所舊照,職員大概有55人,包含廠長、技師、陶器轆轤成型工指導、瓶燒、瓷器、繪畫及製品修飾指導等,分工很細規模也很大,生產產品多元.jpg

上圖為 : 拓南株式會社生產的軍用或下水道使用的陶管 ;下圖為拓南窯業株式會社,這是窯場事務所舊照,職員大概有55人,包含廠長、技師、陶器轆轤成型工指導、瓶燒、瓷器、繪畫及製品修飾指導等,分工很細規模也很大,生產產品多元。

 

圖文編輯 :   芒果編輯群


arrow
arrow

    mangonig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