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苗栗陶業發展

1945年日本戰敗後,日本資金退出苗栗,陶瓷工廠卻逐年增加,設廠地點集中於苗栗市、公館、竹南,主要原因,是因當地含鐵量高的黏土,能大量生產大量陶管、酒甕、花盆等產品,這個時期陶品皆採用石膏模型注漿技術搭配機器輔助,主要供應省公賣局酒甕,全盛時期公賣局九成酒甕,皆苗栗陶廠生產,使苗栗在當時成為臺灣「酒甕的故鄉」。

hp-2004_b_1719-0001.jpg

公館窯業組合在民國21年成立,直到民國27年才正式生產專賣局紅酒缸,這就是當時第一批陶製酒甕出產的紀念,照片中還可犁出傳統登燒製的酒甕,所留下來的疊燒痕跡,也為公館是台灣酒甕最大產地,留下早期見證。

hp-2004_b_1518-0001.jpg

公館窯業組合在民國21年成立,相片中前排左起依序是老陶師林依犁、邱連全、經營者謝阿盛、林添喜、林雷阿粉、會計師彭仁添;後排右起有林新貴、李細妹、張信享、李依伍、林水妹、李亦彬、林團官、蘇玉恆等,看到苗栗陶瓷史上多位要角。

a043a66f-1807-4642-ab92-71270ca564a2.jpg

酒甕上頭印記,代表不同的生產窯場的標記。「T」則代表苗栗窯業工廠。

裝飾陶瓷的蓬勃發展

1970年之後左右,塑膠、金屬材料製品興起,傳統日用陶器市場受挫,窯廠面臨經營瓶頸;剛好日本發展三十多年的裝飾陶瓷也面臨在日本成本暴增的問題,日本人開始到臺灣找地點合作設廠,各項條件符合的苗栗,成為最佳日本人投資設廠最佳地點。

 裝飾陶瓷又稱西洋藝術陶瓷,是種用石膏模灌注泥漿成形的生產技術,配合高效瓦斯窯,可以在短時間內生產製造大量玩偶、生活用品及飾品。裝飾陶瓷到苗栗設廠初期,獲利不錯,台灣當地人爭相跟進,裝飾陶瓷工廠有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全盛時期苗栗設廠超過400家,大量產品裝櫃船運外銷歐美,寫下苗栗「裝飾陶瓷王國」的黃金歲月。最高出口值曾經達到一年三億美元(1988),帶來豐富的外匯。主要產品包括有人像、動物、瓶飾、燈飾、畫框、燭台、音樂盒、首飾、茶具等。但1989年前後,受到臺幣匯率變動、臺灣工資上漲等因素影響,勞力密集的裝飾陶瓷產業迅速萎縮,陸續關廠外移,裝飾陶瓷王國光環迅速褪色,陶瓷業者開始思考苗栗陶藝的下一步生存與轉型問題。                                                                                                                                 

大量生產的裝飾陶瓷工廠採用瓦斯、電力、柴油燃料等新式快速窯爐,這種生產模式影響傳統柴燒窯爐的生存,當時為了快速生產,業者紛紛拆除舊窯,改建效率更好的工業窯,符合產能與產品規格化的要求。因此從日治時代傳承下來的傳統窯爐面臨拆除的眾多危機,在那個生存大於文化保留的年代,經濟快速發展,政府與民間的關注焦點只在GDP,而不是文化與產業傳承的問題上,這可能都是每個國家在產業轉型都曾面對過的問題。

2016-06-18 11.29.35.jpg

2016-06-18 11.32.20.jpg

「裝飾陶瓷」迅速的在苗栗蓬勃的發展。最早成立裝飾陶瓷工廠的有丸利、精華、聯美、東方等四家,最初這四家工廠都有聘請日本技師長期駐場,或是安排專人到日本學習。1980年代台灣家庭幾乎都有此類產品,也常常出現夜市”套圈圈”的贈品上

 

苗栗現代柴燒的蹦芽漢寶窯

 

就在此時,一個轉型與新的發展契機到來!!漢寶窯帶來了苗栗陶藝一個轉型的契機,

    1980年苗栗賴驥才,受日本陶藝家杉原鉉影響,由於愛好不上釉的天然灰釉陶器,他創建「漢寶窯」,當時就正逢當地轉型之際,原本生產陶缸甕的福興窯業(吳開興創立,曾拜師日本師傅左左木丈學日本車、福州師傅李依伍學手擠陶, 為苗栗第一家本地人開設的陶廠 ),因生產因素想淘汰掉一個登窯,賴驥才要求是否能轉給漢寶窯,由吳開興協助移轉後,這個傳統登窯被用來生產生產花藝界與茶界使用的花器與茶器,

做出的產品,廣受日本及台灣藝術圈的青睞,因此帶起柴燒初燃的一把小火種,也給了苗栗陶藝發展一個轉型的重大契機。漢寶窯的經營時間雖短,但對後來苗栗陶藝發展影響很大,知名陶藝家謝正雄、邱建清、華陶窯的陳文輝等,都受到漢寶窯的啟發,自此之後,苗栗便開始了個人窯爐的柴燒的時代。

wd_Draw640a_1.jpg

吳開興是苗栗公館「福興窯業」創辦人,也是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他在民國14年17歲時,到苗栗窯業社當雜工,進入陶的世界,因為向上肯學,成為少數既會日式腳踢轆轤拉坯法,又會福州式拉坯法和擠坯法的人,並融合成自己獨特的創作,這是他在創設窯場前登窯照片,室內排滿了待燒的酒甕生坯。

1380981220-1562104627.jpg

f_14574874_1.JPG

 

遍地開花的柴燒創作

緊接著漢寶窯之後,苑裡陳文輝的華陶窯,從花藝用柴燒陶開始,致力於推廣茶的生活美學,對後來的茶界發展定下基礎,華陶窯首開陶藝辦展風氣這
1985年謝正雄、邱建清在開始蓋築小型的柴燒創作窯,舉辦柴燒陶藝展

photo.jpg

華陶窯現今模樣

 

林添福的竹南蛇窯也開始由傳統磚廠轉型為柴燒陶藝創作,1993年由台灣省陶藝學會舉辦「重燃古窯柴燒活動」是台灣柴燒發展的一個關鍵,傳統窯爐燒窯受到重視,不僅自此後苗栗當代柴燒蓬勃發展,這股風氣也開始延燒到台灣各地。

_DSC0879.JPG

_DSC0887.JPG

謝正雄及其作品

2016-06-15 14.24.31.jpg

 

1999年為止苗栗的個人柴燒創作窯約有10多座,展全台一半,到2003年約增加到14座,製2013年苗栗一地柴燒接近於30座,至2016年無煙柴窯研究者的陳培根老師略估,位於苗栗的柴窯約有60座之多

近年新一代陶藝家吳明儀、田承泰等人也在苗栗築窯,柴夫窯、六合窯、亞太學院、客陶窯,都以不同方式帶動這股苗栗的燒陶風氣

直至2016年苗栗仍為台灣陶藝與柴燒的大本營,不管在創作品質或數量上都是數一數二,各地除除了個人創作之外,租窯的風氣也相當普遍,也就是說苗栗一地肩負了全台各地陶藝創作者的燒窯的重擔,我們稱苗栗為柴燒之地,可說一點也不為過

_DSC0041.JPG

_DSC0048.JPG

六合窯與習陶的學生們

苗栗一地歷經歷史上的種種轉變,從生活陶、工業陶、甕、裝飾陶瓷、到近年的柴燒陶器,我們看到了不同時代下陶器帶動著苗栗的一個獨特的產業,在台灣沒有一縣是如此大規模大量的生產,北部的鶯歌與北投或南投,或是一地之隅或是消失在歷史之中,苗栗從清朝到日治到現在,都是支撐台灣陶藝圈的支柱。

所以台灣的陶藝脈絡,在在都不能離開苗栗而獨立看之,

筆者認為,在我們關注於台灣傳統工藝文化之時,或許我們的政府單位如果更能,如果能把陶藝歷史文化融入產業與地方發展的脈絡去觀看,或許對於苗栗產業發展是一個更有遠見創建,陶瓷產業,可以是未來苗栗或台灣發展的一個種點培養項目之一,也是筆者為苗栗看到的產業之微光,值得我們細細思考


arrow
arrow

    mangonigi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